力久律所为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工程项目的创新成果保驾护航
来源:力久律所  |  发布时间:2024-08-05  |  浏览次数:416次

2024年6月30日15时,历时7年筹备、7年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全体参与者用辛勤付出、坚强毅力,高质量完成了工程任务。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双向八车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其中,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总用钢量是国家体育场“鸟巢”用钢量的3倍,其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长约5公里,分为32个沉管隧道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该沉管隧道的每个标准管节的尺寸为宽46米 × 高10.6米 × 长165米,体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船体;管节断面宽度达46-55.46米,比港珠澳大桥双向六车道钢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断面要宽9-18.5米,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深中通道最大的挑战是建设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由于宽度增加,让原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受力结构上难以满足,隧道更容易发生弯曲变形甚至破坏,采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很难满足控裂防渗要求,项目组决定采用承载能力大、防渗性能好的钢壳混凝土结构方案,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项目组经过4年研发,攻关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预制施工和沉放全套技术,以及研发制造出了世界首例智能浇筑设备,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沉管预制效率和质量。

为了保护好这套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预制施工沉放技术成果,力久律所作为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工程项目的知识产权服务伙伴,从2018年至2023年,多次前往现场开展驻点办公,与项目组技术团队并肩作战,就项目组的技术成果进行深度挖掘,每个技术方案详细沟通,对技术发明点新创性进行充分评估,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了围绕各技术成果的专利布局策划方案。最终,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工程项目在钢壳沉管成型、混凝土智能浇筑、浮态浇筑和沉管预制辅助工装等重要创新成果上布局专利65件,形成了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深中通道这一超级工程的建成,背后凝聚了上百家参建单位和15000多名建设者的攻坚克难与智慧奉献。深中通道以“建世界一流可持续跨海通道,创大湾区百年门户工程”为宏伟目标,在建设和创新过程中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该项目不仅创下了10项世界之最,还推动了中国交通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贡献了深中样本、广东经验和中国方案。

多年来,力久律所在知识产权领域深耕细作,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平南三桥工程项目、川藏铁路工程项目、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工程项目等诸多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未来,力久律所将持续优化服务项目,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为客户的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联系我们

-

电话:028-62011009 / 19130655017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长华路19号万科汇智中心11楼1115号
邮箱:lijiu@sclijiu.com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