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
来源:力久律所  |  发布时间:2024-08-05  |  浏览次数:303次
2023年,成都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论述,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着眼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系统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不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充分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构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体系机制

2023年,全市各知识产权部门立足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坚持以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科学谋划,系统部署,积极构建“优势聚集、双城引领、区域联动、走向国际”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机制。

(一)提升政治站位,夯实工作体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四个发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工作,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启动部署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整合设立市质量强市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深入推进知识产权领域重点任务,全力打造国家区域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引领极核。2023年,成都市入选全国首批、西部唯一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青羊区、金牛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域,双流区、温江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域,全市累计10个县域、园区开展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

(二)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机制

初步建立成渝经济圈、成德眉资知识产权监测预警保护和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机制,实现协同区域内维权资源共享,形成“同保护”工作格局和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2023年已发布国内初审预警信息1581条,国际抢注预警信息11条,专利新申请预警信息507条,专利授权信息463条,假冒专利47条。

(三)健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机制

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案件提前介入机制,邀请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重大疑难复杂知识产权行政案件,探索构建司法部门提前介入疑难行政案件机制,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办理效率;健全知识产权案件行刑衔接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两法衔接”平台,构建行政、刑事保护直通车制度,不断健全行刑衔接工作机制;成都海关强化关际协作,联合南宁、昆明、重庆、乌鲁木齐海关,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召开区域海关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持续深化执法联动合作;健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机制,市检察院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市版权局、市公安局、市法院建立了司法移送、要案会商、信息交换、委托调解等工作对接制度。

(四)健全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

市市场监管局与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出台《关于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保护工作机制实施办法》,着力构建快响应、快处理、快保护的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维权难、周期长等难题,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2023年以来,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协同执法行动182次,侦破案件91起。

(五)建立西部省会城市知识产权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

联合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等9个西部省会城市市场监管部门签订《西部省会城市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协议》,进一步优化西部省会城市行政管理与执法资源,有效提高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工作能效,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效率,加强知识产权跨区域执法协作,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注册登记

2023年,专利申请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有效发明专利增长明显。截至2023年末,全市新增专利授权7.1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达10.4万件,同比增长30.4%,高价值专利占比提升至42.3%。新增注册商标8.4万件,有效注册商标达到93.9万件,同比增长7.2%。新增地理标志商标1个,全市地理标志总量达120个,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7个,地理标志商标4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9个,地理标志数量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新增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87件,累计有效备案495件。深入开展非正常专利申请清理,全年累计清理5463件非正常专利,有效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全市知识产权注册登记保持良好态势。

全市著作权登记32.61万余件,同比增长50%。其中作品登记达18.92万余件,涉及美术、摄影、文字、音乐、设计、模型、建筑、图形、电影、舞蹈及创作等;其中软件登记达13.68万余件,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三位,涵盖系统、嵌入式、应用、APP等热点领域。深化成都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通23个区(市)县和48个版权服务工作站,链接音乐、图像、短视频等版权应用平台,形成了“1+23+N”多层次版权公共服务格局,实现版权服务“一网通办”,在线提供版权行政确权、瞬时技术存证、信息公开查询、在线网络监测、转化渠道分发等服务,截至2023年12月,累计撬动全国范围作品在成都技术存证 283万件。

全市“盈香”桃花、“永达含笑”2个新品种获国家林草局授予植物新品种权,“瑞雪”“飞羽”“胭脂蜀”3个小报春新品种已递交新品种权认定申请。

三、管理服务

2023年,全市继续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首批重点城市建设成果,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核心,持续夯实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

(一)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专题数据库建设,完善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效能。深化四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都中心建设,整合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西南版权登记大厅等公共资源,一体化打造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线下平台。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持续压减生物、新材料领域专利获权周期,预审周期压缩至2.9天,授权周期由36个月压缩至2个月左右,获批筹建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专业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信息支撑。系统组织知识产权相关系列活动,开展90场知识产权专项活动,培训6000余人次,分发宣传资料67000余份,宣传报道109篇,持续推动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

(二)建强服务集聚载体,高效益赋能区域经济增长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积极引育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导知识产权服务链上下游优势互补、多业态协同发展。首次将中国专利奖主要完成人等纳入《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深入开展知识产权领域职称评定工作,全市高级知识产权师、知识产权师分别达86人、582人。强化知识产权教育学科建设,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创新推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金专计划”,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工科专业必修课程,探索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都高新区持续打造知识产权垂直社区,加快引培全类别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获批西部首个、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全市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突破2千家,从业人员超3万人,其中专利代理机构185家,执业专利代理师突破1千人,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四、成果转化

2023年,全市加快产业端知识产权供需对接,推动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主体、平台、园区的深度融合,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培育创新主体集群,打造知识产权创造源头活水

着眼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促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更多涌现。深化与上海交大、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引进西工大先进动力研究院、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校地创新平台113个。持续推进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试点工作,育成229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省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达到55个,高质量举办“诸葛杯·2023成都市高价值专利大赛”。全市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13项,包揽2022年度四川专利奖特等奖、一等奖。

(二)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构建赋能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科创生态岛1号馆建成试运行,“点线面”立体布局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建设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构建“资源配置合理、平台诚信可靠、服务充足可及、普惠各类主体、运营灵活高效”的知识产权托管体系,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现代种业等核心产业领域开展专利导航,推动高价值专利成果快速突破中试、量产、品牌培育等环节制约,高效转化运用,带动产业链价值攀升。

举办第五届高校专利年会暨成都·首届知识产权供需对接会,吸引3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服务机构和企业逾1000人次现场参会,实现近40亿元高价值专利成果意向交易及融资项目。

(三)推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促进创新成果惠企强企

聚焦知识产权价值实现,依托全市金融创新体系,不断深化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不断提高知识产权金融普及度和惠益面,全面增强创新主体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依托“蓉易贷”金融服务体系,系统实施普惠信贷工程,“知贷通”、“知易融”平台上链产品50余款,累计服务企业近5000家,带动全市专利商标质押登记金额达63.62亿元,同比增长58.77%,其中普惠金融占比达59.70%,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短期资金流转问题。发行西部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ABS)产品, 2023年在深交所取得10亿元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的储架规模,第一期发行融资1亿元,发布“知产融”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ABN)产品。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运行平稳,孵化7支知识产权运营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89个(次),金额达18.22亿元。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区域支撑作用,系统完善知识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撮合磋商、交易鉴证等机制,累计收集交易项目4.4万余宗,挂牌项目2.3万余宗,实现知识产权交易(含融资)272亿元。成都高新区、武侯区和温江区获批开展省级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业态创新发展。

五、文化建设

(一)宣传工作

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有力支持全面创新”和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知识产权保护为主题开展2023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各相关成员单位围绕宣传周主题,精心设计策划活动项目,制定活动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全市共设计策划了17项重点活动和73项一般活动,确保宣传周活动的针对性、科学性。活动期间,各相关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密切协同,在活动计划、组织、实施等各环节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市市场监管局通过锦观新闻、成都日报、市场监管公众号等媒体,全面宣传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市科技局通过抖音、微博、头条号宣传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工作。市法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2022年成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现状》和2022年成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开展知识产权案件巡回审理。市公安局通过人民网、四川观察、四川法治报、封面新闻、成都商报、看度新闻等省、市媒体,对全市公安机关强化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工作成效和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宣传和深度报道,并联合省公安厅、金牛区公安分局及市市场监管局、市版权局、市烟草专卖局、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举办主题为“强化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公安机关在行动”的现场集中宣传活动。全市公安机关大力开展“4.26”知识产权周宣传活动,积极联系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对成都公安强化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工作成效和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报道,共在中央、省级媒体发布专题宣传报道11篇;联合多部门举办“强化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及法律宣传”现场集中宣传活动,共设置19个集中宣传点,接受群众咨询16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3万余份,接受辨假识假讲解群众5万余人次,积极助推知识产权保护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营造。市国资委组织在全市900余辆公交车上屏中滚动播放知识产权宣传标语,制作宣传展板28余处,张贴知识产权宣传海报126余张,宣传周期间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网等累计推出相关报道109篇,总阅读量超560万。各区(市)县政府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资源开展集中宣传推介58项次,有效提升辖区内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市农业农村局持续举办种业展会活动,成功举办第九届成都种业博览会(春、秋季)、第二届天府种业博览会和第十届“鱼凫杯”优质稻米品鉴活动。“田间展示”活动展示蔬菜、水稻、玉米、高粱新优品种3000余个,“场馆展示”展出10000余个种子、农资相关展品。两次种博会累计吸引700余家(次)国内外企业、20余家科研院所参展,2万余名观众现场观展、800万余名观众线上观展。成都本土种业企业通过种博会这个平台新增订单销售额1亿元左右。“种博会”同期举办了“藏粮于技”院士讲堂、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论坛等八场高端论坛。成都种业博览会和天府种业博览会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市公园城市局参加2023年德国埃森国际花卉园艺展览,成都市植物园木芙蓉新品种“锦绣紫”“百日华彩”“ 锦蕊”受邀参加“沃尔德中国植物推介”版块活动;在2023年“成都秋季苗木供需对接会·川渝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成果发布会及成果展”上,成都市植物园参加并宣传了芙蓉新品种。市版权局深化版权宣传品牌《蓉话版权 IP成都》建设,建立聚焦“版权经济”的版权文化传播矩阵和传播平台。构建“1+4+N”的多层次宣传体系,推出重大版权宣传活动、版权者说、数说版权亮点等专题,链接国家版权局、成都市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等网站,构建精准化宣传体系,2023年发布稿件305篇,全网阅读量超4500万。全年开展版权“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等主题宣传活动60场,线上线下覆盖人群10万人次。市文广旅局充分利用“4.26”知识产权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五五”普法及节假日、大型展会等,围绕“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进商户、进企业宣传活动。通过播放版权保护宣传片、设立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案例警示等形式,向广大市民介绍盗版书籍的辨别知识、举报渠道,倡导树立支持正版、保护原创的版权意识。宣传活动期间发放版权宣传资料共计58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共计130余人次。普法宣传吸引了大量群众关注,切实增强经营单位及广大群众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成都海关紧扣知识产权宣传周、海关法治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讲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故事。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宣传活动,通过普法展台集中展示查获的典型侵权商品,召开关企座谈会、社区院坝会等形式宣传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法律法规,配发宣传手册等各类宣传品1000余份。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开展“智慧普法”活动,发布知识产权保护普法宣传作品,宣传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举措与成效,进一步营造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良好氛围。

(二)教育培训

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市级有关成员单位、各区(市)县市场监管局开展知识产权政策宣讲会,解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等政策。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相关的专题培训,2023年,组织开展线下4期、线上7期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培训班,共34590人次参与培训;组织开展成都市专利信息分析利用能力提升研修班1次,惠及企业70余家;开展2023年知识产权监管执法培训,50余名从事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了全市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人员的办案能力,不断提升了全市知识产权保护效能和水平。

市版权局举办全市版权专题培训,积极推进高素质专业化版权人才队伍建设。全市版权行政管理部门、版权服务工作站、版权重点企业100余名业务骨干参加培训集中“充电”。紧盯时代要求、发展需求和群众诉求,立足成都版权工作实际和服务工作现状,量身定制培训“菜单”,确保培训对标精准。邀请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天府新区支队、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巴蜀文化专业中心、律师事务所等多个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著作权纠纷审判典型案例探讨、版权行政执法、数字版权创新融合发展、软件正版化知识等进行专业性授课。专题培训提升了全市版权管理和社会服务人员理论素养、业务能力,从而不断推动全市版权工作高质量发展。

市公安局精心组织“2023年全市公安机关知识产权犯罪法律实务专题培训”、“成都大运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实务培训”和“全市公安机关质量强市工作专项培训”等3期培训班,对全市23个区(市)县公安机关知识产权侦查部门民警开展集中全员培训,开展警种情报导侦实战比武活动,有效提升了民警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能力和服务保障营商环境建设能力。天府新区、东部新区、锦江区、青羊区、武候区、成华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郫都区、都江堰市、金堂县、大邑县举办各具特色的培训班、讲座等,宣传知识产权政策,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活动期间,共计约6000余人次参加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有效提升来全市知识产权服务工作能力。

成都海关联合重庆海关开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专题线上直播培训4期,不断优化执法关员知识结构,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执法实践、侵权鉴别等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层级培训、以干代训、跟班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培训覆盖面和有效性。2023年,成都海关共开展各类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业务培训19次,参训人员达1800余人次。

六、执法保护

2023年,全市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始终保持严保护高压态势,加大执法保护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着力营造规范有序的知识产权市场竞争环境。

(一)妥善化解纠纷,统筹开展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

先后印发《成都市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成都市司法局关于设立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工作站的指导意见》《成都市司法局关于建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专家库的通知》等文件,对全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部署。市司法局、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中级人民法院、市版权局、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成都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联动工作指引(试行)》推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诉源治理机制,促进知识产权纠纷依法、有序、妥善化解。构建多层次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在市县两级建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6个,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司法所等设立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工作站138个,配备人民调解员600余名。2023年,全市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咨询106件、调解纠纷87件,调解成功43件,提供电商平台知识产权服务8件。

(二)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坚持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夯实知识产权保护基础制度政策,市场监管部门加快修订《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持续开展“铁拳”、“蓝天”、“春雷行动”等系列专项执法工作,聚焦电商平台、专业市场等关键领域建立行政执法快速处理渠道,共立案查处商标、假冒专利违法案件453件,结案398件,涉案总值862.43万元,处罚321.64万元。共办理专利侵权纠纷132件,调解成功10件,行政裁决26件。

实施“版权护航”工程,聚焦数字经济,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侵权盗版多发等重点领域坚决持续整治,市版权局开展“2023剑网”“2023双打”“成都大运会版权保护”等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共计23817人次,检查线上线下经营企业(场所)9865家次,先后查办了四川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未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作品案;四川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经著作权人授权链接侵权视听作品案;金牛区某礼品店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行毛绒玩具案等案件共计26件。

全力保障“天府粮仓”建设用种安全,切实开展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以苗木市场、农贸市场、花鸟市场、涉林企业、生产基地以及林草种苗电商为对象开展专项打击侵犯植物新品种权行动,检查花鸟、苗木、农贸类市场81个,涉林企业、苗木生产基地、销售门市 340 家。

(三)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犯罪,增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效能

扎实推进“昆仑2023”“迎大运·保平安”等系列专项行动,聚焦成都大运会安保,大力开展“打击涉烟犯罪”“打击侵权地方品牌”“打击制售伪劣儿童用品”“打击侵犯著作权”“打击安全生产领域假冒伪劣”“打击侵犯成都大运会知识产权”等专项打击整治工作,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集中优势警力,深挖情报线索,强化破案攻坚,打击质效明显提升。2023年,共立案侦办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288件,移送审查起诉204案552人,涉案金额12.9亿余元,打击质效同比上升49.3%。侦破“3.28”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6.29”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等公安部督办案件4件,“腾讯(成都)公司被侵犯著作权案”等省公安厅督办案件14件,发起全国集群打击4起。共获公安部贺电7份、省公安厅贺电6分,受到省、市领导和省公安厅领导批示肯定18次。“3.28”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2.21”伪劣产品案等2件案件入选公安部典型案例,“6.1”特大假冒注册商标案、“3.31”特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方某等假冒注册商标案等3件入选全省年度打击侵权假冒典型案例。

(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增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效能

深化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双报制”。市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商标侵权类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证据指引》,有效提升案件办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7261件,结案14942件,结案率86.57%,妥善审理“蜜胺”侵害技术秘密案,经最高法院二审提高判赔额至9800万,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五周年十大影响力案件”。“依顿猕猴桃”植物新品种案获评“全国法院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优秀裁判文书一等奖”,系中西部地区唯一获奖文书,并与“希森6号”马铃薯植物新品种案共同入选“第三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案例”。“王某某诉链盒公司案”获评“全国法院系统2023年度优秀案例分析评选优秀奖”。“芳华案”著作权侵权纠纷入选人民法院电影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为鼓励文化事业兴盛发展作出司法表率。

(五)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

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社会组织的协作。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与成都市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及成都市公安局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支队签订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备忘录,分两批学习规范审判和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工作技能,共参与处理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50余件;为成都仲裁委提供案件咨询意见2次。推动构建成渝跨区域版权协同保护体系,四川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发布首批版权重点保护名录,提供版权风险预警服务,建立版权案件快速处理机制。成都海关与四川省公安厅签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合作备忘录》,建立关警线索通报、联合研判、联合执法、案件移交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协作机制,2023年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侵权案件2起,涉及货物1.2万件,货值人民币61.6万元。查处的某公司出口侵犯商标权卡牌案获评“2022年四川省知识产权年度十大典型案例”。

七、主要成效

(一)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

2023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地区)的通知》(国知发保字〔2023〕19号),确定四川省成都市等十个城市(地区)为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地区)。成都市成为西部唯一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的城市。

(二)紧扣关键环节,高质量推进“十四五”规划任务

坚持“一盘棋”整体谋划,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任务推进等方面工作,实施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对15项核心预期性指标和113项重点任务进行系统评估。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地理标志拥有量、专利代理师数量3项指标超预期完成规划目标,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等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有序推进,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成都都市圈知识产权同城化、跨部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等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满足创新主体需求,打造优质预审服务品牌

持续面向生物和新材料产业领域开展专利预审服务,中心全年已备案申请主体累计917家,预审受理2045件,授权826件。成立东部新区分中心和天府新区分中心两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医学城分别签约授牌两家预审员实践基地。

(四)勇破硬隘,建设技术事实查明中心

为解决知识产权审判举证难、审理难、认定难的全国性审判壁垒,市法院在深度调研基础上创新提出全国首创、惠及四川的“技术事实查明中心”作为破题之策。市法院严格按照“线上+线下”分步走方式持续推动项目建设,以“技术调查官流动站”“实物证据3D存证”“信息化系统铺设”为子项目多头并进,改革建设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咨询随时、技术人员随地、技术保障全程”的自动化查明链条有序运转。新华社、四川日报、四川政法等多家主流新闻媒体对流动站进行了广泛报道,最高院简报、省高院简报、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每日要情》刊登流动站建设经验。“实物证据数字化项目”已完成首批交付;“技术事实查明中心综合管理平台”项目持续推进,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进入试运行阶段。

(五)高质量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

2023年11月23日至25日,由国家版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四川省版权局、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成都市版权局、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执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2023国际版权论坛在成都举办,以“版权新时代 赋能新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1场国际版权主论坛、2场国际版权分论坛、11场主题论坛,6场配套活动。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西尔维·福尔班,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参展规模创历届之最,首次实现31个省(区、市)、18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全覆盖参展,线下展览面积5.2万平方米,参(观)展会达3万余人次;参会外宾创历届之最,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31个国家(地区)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机构参会参展;展会影响力创历届之最,百余家境内外主流媒体累计推出新媒体传播产品1800余件,覆盖全国及海外5.26亿人次;首次搭建产业供需平台,签约项目360个,金额2.84亿元,战略合作427个,意向金额13.41亿元;首次构建元宇宙应用线上展;首次实现国家龙头展会和地方授权展会“成都数字版权博览会”同期举办。

(六)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创新试点区域的量级示范作用

指导武侯区建成商业秘密科技展示中心2个,通过现场观摩、经验分享、成果展示等方式,发挥“传帮带”作用,助推同类型区域加快建设。深入推动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工作,以商业秘密保护为切口,推动企业内部措施与监管政策、营商环境政策更好融合,商业秘密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双轨制”模式更合理,引领全市企业高质量发展。

(七)锐意创新发展,深度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不断推动知识产权工作深度融入全市科创体系,围绕加强创新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方向,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推动37家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相关办法,印发《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28项改革举措和重点任务,着力打通从原始创新突破到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的一体路径。修订完善《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资助政策措施》,进一步鼓励创造、促进运用、加强保护和提升服务。“成都市发挥公共平台资源汇聚优势,延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链条”入选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保险典型案例。

(八)推进地理标志工程,助力成都乡村振兴

印发《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进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促进工程的实施意见》(成市监规〔2023〕1号),发挥地理标志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作用,将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促进工程纳入市级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方向,有效激发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促进内生动力,全面助推成都乡村振兴。蒲江丑柑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的第一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邛崃黑茶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的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九)优化科创金融环境,提升科技企业融资可得性

实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星辰计划”,以科技、产业、知识产权等主管部门的科创企业名单为重点对象,指导金融机构细化工作举措,探索为科创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大力推动产品创新,指导银行机构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特性,创新基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质物的信贷产品。推广“知贷通”“蓉易贷”“科创贷、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等政策性信贷产品,通过风险分担、融资奖补等提高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2023年末,全市名单内科创企业贷款余额1917亿元,同比增长18.3%。

(十)高质量推进种业园建设,加强种业市场主体服务

目前,种业园总部区2.1平方公里基本成形,93平方公里生产示范区规模成势,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四川省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种业孵化中心、种业博览中心、种业实验中心“五中心”已建成投用,可同时为15家种业企业提供“拎包入住”服务。制订印发《2023年成都市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申报指南》(〔2023〕3-41),对符合条件的种业项目给予财政奖补支持。市级财政累计给予全市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植物新品种权、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奖补资金700余万元。

八、特色亮点

(一)知识产权管理有了新机制

成都市温江区政府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开展“知识产权总监”工作机制,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首创以聘任制公务员模式招引1名知识产权规划总监,专职协助全区知识产权培育、运用、保护工作,以“公务员+市场化”用人体制改革和“中心+总监”发展模式创新两相迭加集成,探索出一条用聘任制方式为机关补充专业人才新路径,助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二)技术支撑保障有了新平台

针对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壁垒,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整合司法、行政、高校等多元力量整体布局,瞄准专精特新技术司法保护痛点和难点,在全国率先建立“技术调查官流动站”,通过创新小微组织、聚合司法资源、剥离程序链条、联动多方力量,构建“站点接受委托、站内完成委托、站外通力协作”的多元架构,实现“技术咨询随时,技术人员随地,技术保障全程”服务,促进技术类知识产权审判更加高效,为护航地区创新主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三)地理标志保护有了新手段

为进一步创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都江堰市市场监管局主动融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体系,充分运用“互联网+”创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模式,深化数字平台建设,创新“一果一标”推广运用,通过“专用标志标识+推广二维码”实现了数字标贴、可视有感动态集成应用系统、“码上购买”、数据统计监管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地理标志产品数字化推广保护水平,着力解决地理标志保护识别难、购买难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风险预警防控有了新模式

为破解企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机制不完善、同行业企业保护能力不均衡、内部人员侵害知识产权行为多发易发、外向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成都检察机关深度融合检察高质效办案与全方位知识产权司法服务,因地制宜开展“1+N普惠式”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体检探索实践,从单向式法律宣讲、法律指引、风险提示转变为交互式、动态化、持续性法律体检;从案后事后整改建议向事前体检帮助建立合规体系延伸;从对1个或多个代表性企业出具知识产权法律体检报告到分类别、分层次出具N类(份)专项式、普惠式体检报告,以点带面实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级立体式提升,助推新质生产力赢得发展主动权。

(五)科技兴警有了新方法

按照“智慧警务”建设要求,高标准建设“食药环侦情报中心”(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情报中心),研发运行“成都公安食药环(知识产权)侦大数据一体化实战平台”和“成都食药环(知识产权)侦”开源情报平台,集通讯、资金、物流、公安大数据和互联网全网筛查为一体,开展多维情报数据可视化分析,为案件侦办提供精准研判导引,打造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智慧警务。目前,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情报中心的“成都公安食药环(知识产权)侦大数据一体化实战平台”,已授权开通全省公安机关用户1万余人,使用量达230万余次,汇聚数据1000余万条,建立专案分析360余起,精准指引破获食药环(知识产权)领域案件236起,其中公安部、省公安厅督办案件40余起,已成为全市相关警种一线民警侦查办案的重要手段,并实现跨市州、跨警种应用。

(六)服务企业发展有了新创新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重点高新企业的维权指导,有效防范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高新区公安分局建设开发“知识产权云警务室”微信小程序,指导辖区企业依法高效快速刑事维权,实现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网上咨询、报案、监督和部门联动,建立起了依托网络数字平台“事前防范、事中取证、事后联打”的一体化全链条打防警务机制。“知识产权云警务室”自运行以来,已有794家重点高新企业注册使用,共帮助81家企业消除风险管控盲区64处,开展企业风险评估131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25条,接收线索立案侦办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0起,获得辖区企业广泛好评。“知识产权云警务室”入选公安部“公安机关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支持全面创新4起典型事例”之一,被中央电视台和《人民公安报》深度专题报道。

九、交流合作

完善海外知识产权大数据跟踪分析预警机制,加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持续引育服务出口人才。法国爱谱仕德知识产权公司成都代表处获批设立,成为中西部地区首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第七届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打造高层次国际交流平台,现场签约项目360个,金额2.84亿元,达成战略合作427个,意向金额13.41亿元。成都高新区成功举办2023全球初创企业奖(GSA)颁奖典礼活动,开展项目路演供需对接、产业园区内优质企业对接沙龙等,推动国际知识产权深度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赋能产业建圈强链需求。青白江区发挥 “知识产权+蓉欧班列”基地作用,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东盟十国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帮助企业“走出去”。

成都市将聚焦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瞄定一项深化、四项突破工作目标,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为全面提升全市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打造西部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系我们

-

电话:028-62011009 / 19130655017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长华路19号万科汇智中心11楼1115号
邮箱:lijiu@sclijiu.com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