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世界第一诞生了。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 No.2》显示,中国产业竞争力在全球位居榜首。然而,报告也显示,中国产业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今年以来,中国产业竞争力呈现进一步走弱的态势,竞争力结构未得到明显优化。这让我们为中国产业竞争力排名欢欣鼓舞的同时,再度审慎而冷静地对待“全球榜首”。
“通过报告可以看出,中国产业竞争力表现亮眼的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还是我国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足,如果我们的发展不是靠创新和知识产权做支撑,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无法形成产品的高附加值,也就无法跳出在产业链低端徘徊的樊篱。”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中心主任冯晓青表示,要扭转产业竞争力走弱的态势,优化竞争力结构,必须走自主知识产权之路。
结构问题凸显
依据报告,中国产业竞争力呈现进一步走弱态势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
我国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低于低技术产品,中等技术产品的竞争力最低,无论从市场占有份额还是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讲,都是如此。
可见,虽然我国产业竞争力位居全球榜首,但以低技术资源密集型主导产业竞争优势的基本格局并未得到改变。高中低3类技术含量的产品布局不尽合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对记者表示,在高技术领域,除航天航空等少数领域外,大部分领域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在中等技术领域,我国产业核心技术的掌握更是严重不足。以手机为例,中国是毋庸置疑的手机产销大国,但是国产手机的核心技术拥有量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领域,国产手机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面对苹果、三星、诺基亚、谷歌等巨头在智能手机领域的运筹帷幄,国产手机厂商几乎没有话语权。即使是网络通信专利申请量处于前列的领军企业,在个人消费类移动互联领域掌握的专利也不足以和苹果、谷歌等企业抗衡。
“不仅是手机,包括精密仪器、数码产品等在内的中等技术产业,要么严重依赖进口,要么需要支付大量知识产权的费用,大大增加了产品成本,把这些成本去掉之后,这些产业的实际利润很低,虽然产量大却没赚到钱,由此带来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冯晓青表示。
实际上,这正是中国工业和制造业所普遍面临的症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表示,中国目前的实体经济产业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必须依靠工业和制造业,但是产业的竞争状态又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工业以及制造业基本上是由3个环节组成的。第一个环节是产品的开发设计,第二个环节是加工制造,第三个环节是营销。我国产业表现最好的在第二环节,而在第一和第三个环节上则相对处于弱势,优势还在发达国家手中。”李顺德对记者进一步解释道,正是“两头在外”的畸形产业结构,让工业和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如其所述,技术研发环节的薄弱,导致了核心技术拥有量欠佳;而营销环节的薄弱则直接导致了品牌竞争力低下,各企业在商标,商号,商誉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布局运用上缺乏经验技巧,使多数中国企业只能在产业链的下游苦苦挣扎,在贴牌加工的夹缝中生存,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知识产权破局
在指出中国产业竞争力呈现进一步走弱态势的同时,报告也为优化中国产业竞争力结构开出了药方——大力提高中等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中高技术产业的进口替代,并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
“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走自主知识产权之路。”李顺德对记者表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低技术主导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弭。技术研发能力上去了,手握自己的专利,产业竞争的结构才能转到中高技术产业占主导的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张玉瑞对此深表认同。他表示:“提升专利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之举。”一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大力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推广应用,将大大增加中等技术领域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抢先一步,占得先机,为未来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实际上,从宏观层面到企业层面,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已经渗透至各个环节,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持续发力。
在宏观层面,国家“十二五”规划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7件提高到3.3件,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核心技术的突破,量化目标、指明方向,将极大激发我国各类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产业层面,建立知识产权产业联盟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体系的建立实施以及品牌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决定性作用。
由此而见,知识产权在扭转产业竞争力走弱态势中的作用将日渐显现。因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