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专家呼吁加强知产评估适用性解决知产损害赔偿额认定难题
来源:力久律所  |  发布时间:2017-03-29  |  浏览次数:1422次   |  作者:中国财经时报网-中国网

    2017年3月26日,由国专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联合举办的“知识产权评估在司法审判中的应用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知识产权评估与司法审判的相互影响、司法实践中如何科学确定知识产权案损害赔偿数额以及如何正确评估被侵害知识产权的价值等问题。

  来自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朝阳区、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等法院系统的法官以及法律与知识产权专业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就如何进一步科学解决知识产权审判中赔偿数额确定这一业务难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现状:知产损害赔偿案中法定赔偿适用多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应的,对于知识产权侵害案件的赔偿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

  司法审判领域作为知识产权工作前沿领地,如何合理确定损害赔偿数额,一直都是司法实践中的重点和难题。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由于取证难度比较大,绝大多数的案件最终以法定赔偿为准,其赔偿数额在一万至一百万之间,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动辄几百万到几千万美元的赔偿数额。”研讨会上,国专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董事长邹刚,在致词中率先提出了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难题。

  与会的多名法官、专家,与邹刚的观点不谋而合。尤其是来自审判一线的法官,纷纷表达了知产侵权案件赔偿问题给司法审判带来的困扰。

  从参会者的发言可知,基层法院知产庭适用法定赔偿的比例非常高。有法官在会上对此表达了担忧,认为法定赔偿的臆断性很大,造成的结果就是随意性很大,严重时会影响裁判的公信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闫文军认为,法定赔偿适用过多,将难以对每一个受侵害的知识产权,做出一个可能和它的价值或者说和权利人所受到的损失相当的赔偿。他也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数额总体上低太多。

  赔偿数额低意味着什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尹锋林看来,专利侵权的赔偿数额,其实决定着这个专利的价值或者它的价格。“专利侵权赔偿数额低,比如说十万块钱,那么专利的价格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十万块钱。不超过十万的话,那我就不买了,就直接侵权去用就可以了。我们对侵权的赔偿数额如果把握不准,认定比较低,那么这个专利的价值或者知识产权的价值不可能提高上去。”

  探因:赔偿额难确定之原因众说纷纭

  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赔偿数额认定难题,为何长久以来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尹锋林认为,司法工作者、律师以及当事人对我国当前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潜力认识不足,对技术的所有者和知识产权的权利人的保护认识不到位。他指出,随着历史的变迁,法律的不断修改,侵权赔偿数额在不断提高。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专利权的平均赔偿数额为138万,比2015年有了较大增长。“这和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式、法院对知识产权赔偿问题的重视有很大关系。”

  在司法审判的实践中,表面上看,知识产权评估与损害赔偿额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一位知识产权审判经验较丰富的法官认为:知产评估是确定损害赔偿款的一个重要参考,但法院最直接需要的是具备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的证据材料,这需要知产评估的范围与之相匹配。一位知名律师认为,一项专利价值的评估与司法审判之间的逻辑在于如何确定侵权产品的收益中有多少是专利技术带来的份额?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困扰。

  而从事知产案件审判工作的法官,尤其是年轻法官,对专利、版权等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加之原被告双方提交的证据不充分,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的需求就更多些。尤其是遇到一个公司有很多项专利,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要做财产保全的情况时,到底保全哪几项专利,对应的要提供多少数额的担保财产,都是让审判人员困惑的问题。

  经常以代理人身份参与诉讼的杨晓岩律师表达了类似观点。他指出,由于没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法官在实践中可能判断不了专利的实际价值问题,“这是一个财务、技术、法律等多层面的问题,单靠审判人员确实很为难。这种情况,如果说能够像司法鉴定一样有个很好的制度化的途径就好了。”

联系我们

-

电话:028-62011009 / 19130655017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长华路19号万科汇智中心11楼1115号
邮箱:lijiu@sclijiu.com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