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力久律所 | 发布时间:2023-08-09 | 浏览次数:618次
| 作者:任丹丹
电影《封神》中的文化自信
——“学习新思想,奋进新征程”学习心得征集活动
(作者:知识产权诉讼合规部 任丹丹)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即,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进而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近期热映的电影《封神》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我们对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国人应有的自信。
首先,影片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探索和表达。例如,伦理与道德、忠诚与背叛、责任与担当、人性的善与恶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入探讨。《封神》的故事支线繁多,但最终落点并不在于神魔混战、也不在于仙人斗法,而在于与父权制相对抗的少年英雄的成长——东方史诗的本质仍归于“人”。新人演员于适所饰演的姬发,从小离家西岐前往朝歌做质子,渴望成为英雄报效国家,纣王便是他心中最崇拜尊敬的王和最强大的精神之父。随着情节展开,父亲、兄长、好兄弟和无辜百姓相继遭受纣王迫害,姬发经历了身份认同危机、开始自我觉醒,而后是痛苦的精神弑父并最终完成自我重塑,回归最原始的正义。姬发的成长之路贯穿始终,通过少年英雄的视角去亲临各种困境和直面内心冲突,在无限地挣扎、矛盾和纠结中,《封神》的主旨显现——对自我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探索,让观众一次次感受人性中历久弥新的情感触动。
其次,影片中的服装、道具和场景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美学风格。为了最大限度地向观众、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剧组曾走访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博物馆和遗址古迹,以元明道教水陆画作为基础,融合商周青铜器美学元素以及宋人山水图册,创作出《封神》独有的美学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服装造型、场景搭建、道具制作等各个方面。
再次,影片本身对精益求精匠心至诚的创作传统的呼唤。电影《封神》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基础,加以现代化视角的改编,通过导演编剧的精心打磨、演员的精湛演技、幕后众多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使得观众置身于宏伟壮观的封神世界的同时,充分领略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审美,提升了观众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总而言之,电影《封神》通过极具现代艺术的表达构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封神世界,填补了中国神话史诗类型电影的空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体验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增强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来自于民族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正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不断源泉。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究其根本都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只有文化的根基扎稳了,才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以好作品,而非以流量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电影《封神》九年磨一剑的精心雕琢,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人对讲好中国故事的魄力与野心,这样一部用心至极的电影很难让人不为之动容。
一部电影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封神》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态度。只有好好总结过去,奋力做好当下,我们的文化才有未来,自信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