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人,何以为家
——“学习新思想,奋进新征程”学习心得征集活动
在苍茫的历史中,人是何其渺小的存在,在如同过客一般的旅程中,人应当如何选择心灵的归处?
近日,《吾爱敦煌》电影上映,影片以“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及她以文物保护为使命的前辈、同辈、后辈群体作对象,展现了“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敦煌精神。观影后,我拜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它不仅是一部个人的传记,更是对个人与国家、个人的价值与时代的进程的关系的探讨。
从“南国女儿”到“敦煌女儿”,从“未名湖”到“莫高窟”,从青丝到白发,樊锦诗把自己的一生的时光,奉献给祖国文物保护事业。“那时候,敦煌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敦煌需要我,我就来了。”面对凄清孤寂的大漠深处,面对遗迹的出土与保护工作,面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樊锦诗在个人的坚守、家人的支持、国家的关心和指导下,择一事,终一生,带领出版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考古报告,推动建设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推动实施了《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为我国文物保护提供了专业性、权威性、指导性的成功案例。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2019年度《感动中国》对樊锦诗的颁奖词,她用一生的时光,回答了一个问题,“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樊锦诗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深刻地践行着,无悔地坚守着,立足国内,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
樊锦诗的坚守,不仅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更体现在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她的人生选择,充分体现了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发展的紧密结合。放弃优渥的生活,将自己奉献给大漠,奉献给千年石窟,源于一句“敦煌需要我”,源于国家交给敦煌研究院的重要使命,将青春的选择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何以为人?立足本职,胸怀全局。
何以为家?自觉将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者:战略中心 付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