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专利代理部 胥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中国目前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过渡,仍然处于全球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能力及品牌建设能力与世界领先方阵相比差距依然比较大。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是现阶段的重点任务。
一、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着力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
1、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两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我们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企业研发实力迅速提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促进其迈向产业链的中高端。
2、 开展技术改造提升行动。发挥技术改造“稳定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引导企业实施更大力度、更高层次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更新技术、优化工艺、改进装备。例如2022年以来恒丰集团整合多方研发力量,组建了山东省新型纱线及面料创新中心,致力于新型纺织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同时企业所在的德州市陵城区对全区纺织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提供统一采购、信息咨询等服务,加快新型纺织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实现“老树发新芽”。
3、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开发创新资源,输送专业人才和高质量科技成果,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搭好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桥梁,坚持产研结合,分利用企业贴近客户和市场的优势,减少“卡脖子”技术的影响,大力度支持精密制造产业国产替代。
二、实施产业振兴工程,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 助力企业“倍增跨越”。坚持“培优培强”,完善区级、区直单位领导班子包联龙头、骨干企业制度,加强分类指导和政策引导,精准扶持试点企业实施倍增计划,聚焦项目建设、招工用工、融资上市、市场开拓、基础配套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保障,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辐射明显、竞争力强的制造业“头雁”。
2、 提升发展优势产业。坚持优存量、促增量、提质量,提升发展汽车、纺织服装两大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制造业产业集群。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打造生产供应链智能化平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用好直播电商等新型业态,促进抖音电商产业园开业运营。
3、 突破发展新兴产业。注重扬特色、补短板、扩规模,全力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促进集群成势、重点突破,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三、实施数字赋能工程,着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
1、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一体推进,加快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升行动,围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领域布局突破,加快布局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挥链族企业的“头雁”效应,以智能化的手段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2、 推动制造业产业链融合发展。紧盯制造业产业链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存储平台、网络教育等信息服务业。提升工业设计发展水平,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行“制造+服务”的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引导产业链企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鼓励电商、研发设计等服务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创意等要素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
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着力优化制造业发展结构
鼓励企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协同推进低碳节能发展。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平台,培育一批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和工艺,同时实施工业低碳行动,落实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引导企业对标达标,有效降低存量能耗消费量,支持企业参加国家绿色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制造标准落地。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引导企业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
五、实施生态涵养工程,着力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1、 推进供需对接。聚焦做强产业链、打通供应链,依托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等载体资源,鼓励企业互为供求、互为上下游,推动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卡位入链”,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堵点痛点,架起企业供需精准高效对接的桥梁纽带。
2、 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围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开展集中培训、参观体悟、现场诊断咨询等,帮助企业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模式,提升管理和创新能力。举办企业家大讲堂活动,邀请优秀企业家和管理人才分享创业经历、管理经验、发展模式。
3、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做企业贴心人”服务活动,常态化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践行尊商、重商、爱商、护商理念,畅通企业家意见诉求反映通道,支持行业协会、商会更好发挥作用,持续营造让企业家舒心的发展环境。
六、实施要素保障工程,着力提振制造业企业发展信心
1、强化金融服务保障。推进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立足金融服务多元化、融资成本最小化、产融结合紧密化,全面提升信贷投放、基金支持、供应链金融、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保障能力。
2、 在强化人才保障方面。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符合条件的企业高端人才及团队,在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开展人才政策定制化支持,“企业提需求+政府给支持”联合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加强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企业等在即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培养载体。
3、 强化惠企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国家制造业领域惠企政策,推进惠企政策精准匹配、精准服务、精准落实。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主题。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绝非单一路径可以实现,须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力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生态化发展,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